“互联网+”垃圾气力输送系统构建垃圾回收新模式
记者日前了解到,天津生态城垃圾气力输送系统已覆盖南部片区12个地块,垃圾收运量每天能达到10吨左右,年底有望实现全面替代垃圾直运。
据了解,中新天津生态城南部片区共规划建设4套垃圾气力输送系统,覆盖范围为6平方公里,服务人口10万余人。整套系统模块设计规模为每天收集87吨生活垃圾。“全面运行之后将会是全亚洲最大的一套气力输送系统。”中新天津生态城环保有限公司运营部固废中心主任何鹏说。
那么,垃圾气力输送系统如何运作?对于构建“互联网+”垃圾回收体系有何作用?
外观跟垃圾桶相似,但这些“垃圾桶”们其实是一个个竖井,与地下的水平管道相连。“工作原理近似于吸尘器,垃圾气力输送系统能简单理解为‘吸尘器’+竖井。”长期从事固废研究的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院长张益说。
据介绍,垃圾进入竖井后,垃圾会落到竖井底部的阀门上。系统会根据程序设定时间,指挥某个竖井与水平管道间的阀门打开,抽风机开始发动。张益介绍说,管道中的风速高达18米/秒~25米/秒,把垃圾裹挟到中央收集站。在进入中央收集站的密闭垃圾集装箱前,还得通过旋屏分离器这关,旋转中垃圾落入集装箱,废气则顺着管道经过装有活性炭和除尘装置的废气处理器,除尘除臭后被排出室外。
据了解,近些年传统地面的垃圾收集方式也有极大的发展,从散装到袋装、从混合到分类、从敞开到密闭、从不压缩到压缩,收集站、中转站也集中进行了改造。但张益认为,传统垃圾收集方式仍面临着效率低下、二次污染等问题。
垃圾气力输送系统对于破解垃圾直运面临的难题,有独特的优势。运用真空管道运输,垃圾流密封、隐蔽,与人流完全隔离,有效地杜绝了收集过程中的二次污染,包括臭味、蚊蝇、噪音和视觉污染。由于减少了运输、中转等程序,还减轻了交通压力和环境污染。同时,系统极大的提升了垃圾的收集效率,降低了垃圾收集人员的工作强度。
在瑞典一个集合了住宅、商铺、写字楼的混合型项目中,就曾有过这样一个实验:在垃圾数量不多的情况下,传统方式收集垃圾需要用150个小时,而垃圾气力输送系统用时仅需1.4小时。当垃圾量多、处于垃圾投放高峰期时,垃圾自动收集的优势越来越明显,即便每天收集2次,垃圾气力输送系统也只用4到5小时,而传统方式即便一天只清理1次,累计上班时间也要1841小时。也就是说,如果按每人一天工作8小时计算,需要230人才能干完。
此外,垃圾收集、压缩可以全天候自动运行,有利于填埋场、焚烧厂的稳定运行。
在“互联网+”的背景下,垃圾气力输送系统并不是孤立工作的,而是通过与其他系统连通,合力打造新模式。
中新生态城就在垃圾气力输送系统的基础上,打通垃圾智能分类回收平台,构建起“互联网+垃圾回收”新体系。
在垃圾分类收集环节,中新生态城通过24台垃圾分类智能终端机,将生活垃圾中的可回收垃圾、电子废弃物垃圾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加以管理,并在垃圾资源化中心对垃圾进行分类、打包、扫描与积分录入。
垃圾分类投放后,就会进入垃圾气力输送系统来进行处理。每一个垃圾箱都装有超声波感应装置,可以感应箱子中的垃圾是否装满。“垃圾桶储存满,就会被抽到收集站实现固气分离。部分垃圾将会被送到终端的垃圾焚烧厂进行焚烧发电。”中新天津生态城环保有限公司运营管理部副部长杨永健表示。
最终,居民可凭借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商品,形成了“分类垃圾袋+垃圾分类积分卡+智能回收终端+垃圾气力输送系统+积分兑换商店”成熟的垃圾智能分类回收链条。
中新天津生态城居民王凤兰说:“开始听说垃圾分类的时候,觉得挺麻烦的。实际使用中操作简单便捷,家里垃圾终端直接就收走了,不用拿出去扔,家里干净小区也干净。一些可回收垃圾送到回收机还有积分,可以兑换不少东西。”
其实垃圾气力输送系统并非新生事物。目前,全世界有1000~1200套垃圾气力输送系统在运行,覆盖了美国、英国、日本、德国、丹麦、新加坡、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等。
最初,垃圾气力输送系统应用于医院垃圾回收,主要是考虑到可以将人与病菌实现隔离。随后,由于系统高效率运行的特点,垃圾气力输送系统被广泛建设于人口密集的地区,快速完成垃圾收集。目前,在一些大型赛事、展馆、机场、高档小区、写字楼、生态园和开发区等都进行了建设。
我国大约有50~60套,约占全球总数的5%~6%。我国在举办奥运会、世博会、亚运会等大型赛事和展会时,都建设了垃圾气力输送系统。另外,北京个别医院、首都机场、广州金沙洲新社区等也都建有此类系统。“从人口密度上来说,我国垃圾气力输送系统的规模还很小,中国目前还不是起步阶段,而是试点阶段,未来将是潜在的大市场。”张益说。
张益解释说,垃圾气力输送系统也有弱点,比如建设要求和后期运维的费用很高。此外,管道对垃圾种类也有要求,比如易挥发性的油漆桶、床上凉席、厚重衣物等会造成堵塞的,就不适合放入竖井。目前,垃圾气力输送系统是对传统垃圾收集模式的有益补充,两者并不冲突,不是“你死我活”的关系。在未来比较长的时期,传统垃圾回收模式仍然处于绝对主导地位,但同时,垃圾气力输送系统也会得到较快发展。
瑞典的汉马贝滨海新城,早晨和傍晚时,地下会隐约传来一阵嗡响,类似抽油烟机工作时的声音。
其实,这是汉马贝地下的垃圾自动收集系统在工作。你可以把这套系统看做是一套地下管道和巨大吸尘器的结合体,垃圾在这套特殊的“下水道”中,以每小时70公里的速度奔向小区边缘的垃圾收集站,速度媲美地铁。
在汉马贝,由于垃圾在投放时,就分为“有机垃圾”、“可燃垃圾”和“纸张”三类,使得对垃圾的后期处理变得很高效。三类垃圾各有去处,可燃垃圾会被扔进当地热电厂的焚烧炉,燃烧产生的能量一部分转化成了电能,另一部分热能则被水流吸收,并跟随“暖气管”进入小区居民的家中,发挥余热。有机垃圾则被送进沼气池,产生的沼气一部分进了居民的厨房,一部分供给了小区内的混合动力车。剩下的残渣作为有机肥料,返回到土地中。废纸则进了回收厂,被制成其他纸制品继续使用。
作为汉马贝“循环生态圈”的重要部分,垃圾自动收集系统连同污水处理系统、沼气池、集中供暖/制冷系统、被动式节能建筑、太阳能使用、“拼车小组”(300多人共用25辆汽车)等等环保节能技术,使得汉马贝的房子即便房价达到了每平米约9万瑞典克朗(折合人民币约6.75万元),是周边地区的3倍多,依然供不应求。